在中秋节假期中有幸拜读王少农先生的《孔子做人真经》,读完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大哉孔子,其言如琴,其旨如酒。琴酒一生,逍遥无垢。我爱夫子,弃彼桀纣。风乎舞雩,咏而归兮二三友。”这段话是作者王少农先生对孔老夫子的赞美,而书中从始至终贯穿着孔子做人做事都大义无他,用一个“仁”字概括。
“仁”为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向西方传授中国文化并在西方得到广泛认可的林语堂先生在《中国人》(另译《吾国吾民》)中曾经说过,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哲学是一种“出世”的哲学,本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处世之道。儒家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理想,其核心内容就蕴含在“仁”之中。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它的具体内容包括孝、悌、忠、恕、礼等内容。
孝。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就是道,我们的全部生命得之于父母,我们的欢乐与父母息息相关。而且人应该具有悲悯情怀,一定要像父母疼孩子一样疼爱父母,不可忘本。
悌。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悌是孔子为“仁”的根本,孝是针对父母而言,而悌则是告诉我们如何尊敬他人,关爱他人。“孝”和“悌”的目标对象是身边的人,是亲人、朋友,是培养“爱”的摇篮,是所谓“根本”,没有这样的根本而奢论什么“爱社会”、“爱祖国”只能是一种奢谈,一种“作秀”,是无本之木。只有坚实了这样的根本,才可能有其它。
忠,恕。忠恕之道是仁爱思想的重要内容。“忠恕” 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的学生曾子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论语•里仁》)这里的“夫子”是对孔子的尊称。在曾子看来,孔子的全部思想用“忠恕”二字就可以加以概括。实际上,在孔子思想中“忠”和“恕”都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忠”含义是尽心竭力、无私、诚实。“忠”作为一个道德规范是指自己内心中一种真诚地对人对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去诚实地为他人谋事作事的行为,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儒家“忠”作为道德范畴,还包含有君臣之间,个人对单位、国家、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恕”则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谅解别人不周或不妥之处,当今所谓“换位思考”也概出于此,凡事站在对方的立场从他人的角度多做考虑,以己及人,则纷争纵使不可以完全免除,至少可以有所缓解。
礼。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是论语中最后的一句话, 意思是不知道命运有穷通,无法做一个合格的君子。不知道礼义的规范,无法立身。不知道辨别言语的是非,无法了解他人。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
比林语堂先生早几年在西方扬名并同样以弘扬中国文化著称的辜鸿铭先生身着马褂、头梳长辫、操着流利的英文面对西方听众演讲时说过,“我想诸位感触最深的,一定是在旧式的典型的中国人身上,没有丝毫的蛮横、粗野和残暴”,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所保有的“温良”习性,我以为,孔夫子之儒家哲学中的孝、悌、忠、恕、礼等内容落实在行动上的温良恭俭让即是形成温良习性的根本原因,而这也正是我们的为人之根本。
中秋的假期三天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这个假期里,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就是粗懂了孔夫子的“做人真经”,让我从心里明白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人之道,同时明白以后该如何去做一个对父母、长辈为孝;对兄弟、朋友为悌;对工作、同事为信;对单位、民族为忠;对人则有礼的仁人。